8.25.2008

计算机科学的论文

一.计算机科学的中文论文
因为在校内的原因,一直以来只选择维普科技期刊中文数据库

,万方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全文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作为中文论文的搜索平台,结合对各种期刊的了解程度(可以参考国内计算机技术类核心期刊那篇日志),选取较为可信的期刊作为搜索对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中文论文中出现的的研究成果、结论、公式,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论证后,才可使用。

二.计算机科学的英文论文(按使用偏好)
1. Google Scholar
Google Scholar对每一篇paper一般能返回若干个结果,可以点开group看,默认结果通常是链接向ACM或者IEEE的Digital Library的,是收费的。如果你的学校没有订阅的话,你是下载不了的。所以最好在group里面寻找一个链向作者主页的,实验室主页之类的,通常可以 直接下载。Citeseer 里面,很多文章的电子版都直接在citeseer的数据库里,可以直接下载。DBLP本身不提供论文下载,但是相当一部分paper是有链接指向ACM和 IEEE的。DBLP的好处是对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按作者,按会议,按期刊等等。Citeseer主要是根据citation来把paper串起来 的。
2.Citeseer
3. DBLP
4. IEEE Computer Society Digital Library
如果你跑到ieee.org,而不是computer.org,你会发现那里paper不是那么容易找。其实计算机专业的,到computer.org更容易找paper一点。这里也是需要订阅的,不是免费的。另外一方面,IEEE的会议多而杂,有好的会议,但是绝大部分会议是不如ACM的,所以在这里跟会议的proceedings一定要有针对性。 IEEE的几个magzine还是做得挺不错的,可以读读。
5.寻找BibTeX
如果你用LaTeX写论文的话,手边备有几个地方可以找到现成的BibTeX entry还是很省事的(平时自己一定要积累,比如没看一篇paper,都把相应的bibtex entry整理好,放进自己的bib文件)。
ACM Digital Library的每篇文章,都提供BibTeX的。IEEE则不提供。Citeseer也提供能找到的文章的BibTeX,DBLP也是。另外还有一个网站,专门收集paper的BibTeX,叫做The Coll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ies,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6. 论文作者主页或其它收藏有此文的个人主页
7. ACM portal 全文下载收费, 学校就没有购买:(
8. 求助于国内各学术论坛。

首先使用1,因为1是最全面的搜索平台,能够显示出目标论文出现的位置或直接下载的链接,可能出现在IEEE xplore、ACM portal、CiteSeer等数据库内或个人主页上,大多时候会出现作者DBLP信息。

然后,进入相应的数据库或页面进行查阅下载。

如果没有购买相应的数据库,可以试试CiteSeer或网上的个人主页,很多论文可以从这里可以免费下载。

如果想要打开某个作者主页或找出其发表的所有论文,推荐使用DBLP。

最后必杀技 (8): 就是各大学术论坛发贴求助,有时候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参考学术论坛推荐
--------------------------------------------------------------------------------
给出部分搜索英文论文的网站
http://ieeexplore.ieee.org/
http://citeseer.ist.psu.edu/
http://dblp.uni-trier.de/
http://www.computer.org/portal/site/ieeecs/index.jsp
http://smealsearch2.psu.edu/index.html/
http://portal.acm.org/portal.cfm
http://www.vldb.org/
http://scholar.google.com/ google scholar(google学术搜索)

--------------------------------------------------------------------------------
在google或yahoo上搜索CiteSeer数据库的技巧:
在搜索栏内输 keyword site:citeseer.ist.psu.edu/
上面的keyword 还可以用引号引入多个,如:
"keyword1 keyword2" site:citeseer.ist.psu.edu/

--------------------------------------------------------------------------------
What is DBLP
DBLP, a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 site, was originally a database and logic programming bibliography site, homed at Universit?t Trier, in Germany, and has existed at least since the 1980s. As of November 2004, DBLP listed 566,666 articles on the computer science field, mirrored at five sites across the Internet. Some of the journals which are tracked on this site include VLDB, a journal for Very Large Databases, and the ACM Transactions. (from en.wikipedia.org/wiki/DBLP)

8.22.2008

latex显示源代码

latex显示源代码

版权声明: 本站遵守创作共同约定(Creative Commons),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如需引用,请保持完整声明. 参考本站资源时, 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和适用范围. 免责声明: 此主页仅供个人学习与娱乐使用, 不担保其内容的准确和有效性.

使用\verb或者verbatim环境 显示latex的源代码, 也可以用listings宏包.

一个例子

\documentclass[11pt]{article}

\usepackage{verbatim}
\usepackage{comment}

\begin{document}
This document demonstrates the \verb=verbatim= environment
and \verb=\verbatiminput= command.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verb=comment= environment, but you have to look at the TeX
source to see that (of course).
Here is a short piece of Maple code to demonstrate the
the \verb=verbatim= environment:
\begin{verbatim}
> eqn:=diff(y(t),t,t)+4*y(t)=0:
> inits:=y(0)=1,D(y)(0)=-1:
> dsolve({eqn,inits},y(t));
\end{verbatim}
$$
\mathrm{y}(t)= - \frac{1}{2}\,\sin(2\,t) + \cos(2\,t)
$$
\begin{comment}
Put a few paragraphs you have not decided about yet here for future
work. They will not appear in the output. You can also put comments
or reminders here. For example, you may want to remind yourself that
Maple has a nice LaTeX export feature which may be more convenient
than the by-hand approach used above.
\end{comment}
To demonstrate the \verb=\verbatiminput= command this file will
input itself, which is pretty cool. To make sure
this file can find itself to input, we use the \verb=\jobname=
command in the argument to \verb=\verbatiminput=. Thus everything
will work even if you rename this file.
\end{document}

-------------------------------------------------------

使verbatim环境在XeTeX下支持中文

研究了一下verbatim.sty,发现verbatim环境默认使用ttfamily的字体,因此只要重定义
\verbatim@font宏使verbatim默认使用rmfamily或sffamily字体,通过\setromanfont或
\setsansfont设置相应字体族为中文字体即可。

\documentclass[a4paper]{article}
\usepackage{fontspec,xunicode,xltxtra,verbatim}
\setsansfont[BoldFont={"[simhei.ttf]"}]{"[simsun.ttc]"}
\setromanfon[BoldFont={"[simhei.ttf]"}]{"[simsun.ttc]"}
%设置字体时也可以直接用字体名,以下三种方式等同:
%\setromanfont[BoldFont={黑体}]{宋体}
%\setromanfont[BoldFont={SimHei}]{SimSun}
%\setromanfont[BoldFont={"[simhei.ttf]"}]{"[simsun.ttc]"}
%但是不推荐使用第一种方式,对于中文名称的字体,使用该方式会导致不能将
%roman、sans族字体设置为同一种字体,比如将romanfont和sanfont都设置为"宋体"
%将导致编译错误。但是用另外两种方式却没问题,也许是fontspec包的bug吧。推
%荐直接指定字体文件名的第三种方式。

\begin{document}
Can you see some CJK characters in the verbatim?

\makeatletter
\def\verbatim@font{\sffamily\small} %如果使用roman字体族,将sffamily改成rmfamily
\makeatother

\begin{verbatim}
some ascii characters!
你能看到中文字符嘛!
\end{verbatim}
\end{document}

ps: 此文最初发表于水木清华TeX版

from: http://www.365bloglink.com/go.php?id=soGuWt3ui

--------------------------------------

LaTeX写论文时,插入C++源代码有专门的宏包,方法如下:

\usepackage{listings}

\lstset{language=C++}%这条命令可以让LaTeX排版时将C++键字突出显示

\lstset{breaklines}%这条命令可以让LaTeX自动将长的代码行换行排版

\lstset{extendedchars=false}%这一条命令可以解决代码跨页时,章节标题,页眉等汉字不显示的问题

\begin{lstlisting}

%paste your C++ code here

\end{lstlisting}

from: http://yichangren.blog.hexun.com/9057534_d.html

论文编译程式Latex 介绍

(本文为自由发布的文档,你可以对其进行任何的拷贝,传播,修改。但原始文档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直接引用的情况,请注明文档出处和作者姓名)

(本篇介绍在写作过程中参照了多篇网络上的教程及帮助文档,在此对那些作者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我们做了绝大部分前期的文档工作,由于太多,此处不一一列 举;另外也感谢王垠,是他带给我去坚定地使用Linux和Latex的意志――这意志帮助我克服了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最后感谢图灵奖得主Knuth教 授,感谢他做出伟大的TeX出来,供后人使用。)


第一章:我为什么用Linux

Latex是什么,说它是一个“排版软件”,可能大家都会莫名其妙,我要一排版软件来干什么?但是如果我说它是一个“写论文用的软件”,那你可能就会很有兴趣了。毕竟作为大学生,不可能不写论文的。
其实Latex不仅可以写论文,还可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档工作。如写信,写书,画表格,甚至做幻灯片(对,我没打错,它就是可以做幻灯片,而且很容易就能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幻灯片)等等。

本文纯粹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解Latex的使用方法的(当然,这样说的原因在于我本身尚未深入地研究TeX的底层体系),因此力求讲得通俗易懂。如果有什么不妥或不完善的地方请大家能时指出,欢迎热烈批评!

我们为什么要用Latex?

你一定会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档工作不是用WORD就能进行处理了吗,何必那么麻烦再去学习一样新的东西呢?不是的。世界上还有很多更优秀的东西我们还没 有发现,如果能掌握这些更优秀的工具,那么工作效率会事半功倍。可以说当今中国的大学生们(包括中国的很多大学教授们)的计算机方面的思想已经被微软所固 化了。“言文字处理必谈WORD”,“言程序开发必学VB, VC”,“言操作系统必选WINDOWS”。我这儿并不是想排斥微软,打倒微软什么的,(诚心地说它毕竟还为推动中国的信息化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只 是想说明作为优秀大学的学生的我们,作为中国21世纪的主力军的我们,不能再被一种并不先进的思想所禁锢了!我们必须掌握最先进的最有前途的思想,知识和 能力。而TEX就是这种先进思想的典型代表。
它是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Knuth教授设计的一款权威的科技论文排版软件!更重要的它是开源 (Open Source)的,Knuth教授无偿公开了它的所有源代码。正因为这个原因,无数的爱好者们大胆尝试TeX。并在其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宏集 ――Latex。Latex方便好用,被广泛传播,成了当今世界科技界最权威的论文排版软件。

下面,我就来详细地比较一下Latex与WORD各自的优缺点。
1:“所想即所得” vs. “所见即所得”
WORD所遵循的思想是“所见即所得”。因此,用它写东西非常直观。而且打印的效果与在屏幕上看到的效果一模一样。另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尽管这个功能很多时候会帮倒忙)。
而Latex所遵循的思想是“所想即所得”。意思就是你脑子里想到什么,就可以做出什么样的版式效果来。这说明它有非常强大的功能,但对这一种强大的掌握有一条相对来说陡峭一点的学习曲线。
用WORD写文章直接往里面写就行了,然后用那些数不清的格式按钮对文档进行格式编排。写这些文档必须在WORD软件环境里面(你无法拿记事本来写.doc的文档)。
而用Latex写文章可以使用任何一个文本编辑器。Latex有它自己专用的文件后缀名,但它的格式完全是文本文件格式。这意味着你可以使用vim,gedit,记事本等中的任何一款写Latex文档。只不过在保存文件时把后缀名改.txt为.tex就可以了。
用Latex写文章需要像写程序那样来写(请不要为我的语言所吓倒,那不是像C语言那样的程序代码,要简单得多),写完之后再编译。初看起来这不是自找麻 烦吗?仅仅写一篇文章就要编个程,是不是有病了。不是的,你仔细想想:一篇论文不仅包括文字,还有图片,表格,公式(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还有很多各种各 样的细微的格式和版式。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不是仅用WORD就能很好地处理的了。而对Latex来说,这些都是小菜一碟。
Latex文档中,是通过插入一些标记符来标记其逻辑结构的(这方面它和HTML, XML有点类似)。这些标记符都是一些常用的英文单词,十分好记。只要花点时间用熟悉了,就可以很快地写出一篇格式漂亮的文章出来。
万事开头难嘛,最难的不是记忆那些命令,而是转变一种思维,就像使用LINUX一样。(Latex和LINUX搭配是天籁之合,我的讲解也是以LINUX上的Latex为主。建议大家读读王垠的《完全用LINUX工作,摈弃WINDOWS》)

2:如果你经常编排带数学公式的文章,你可能会发现,WORD编排出来的段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如果左对齐,那么每行的右边参差不齐,很不美观;而如果 选用两边对齐,那么WORD为了达到这点要求,可能就加大了某些词与词之间的间距,那样也达不到我们满意的文章格式。能不能在行末自动地把一个单词在音节 处拆开, 并加上连字符呢? Latex可以。
你一定对MathType不陌生。公式编辑器用多了,你可能就发现,WORD把公式当作图片来处理。如果你要修改文章字体的大小,这时需要一个一个地调整 公式的大小,这简直是无法承受的工作量;而且,你经常会发现,WORD的公式大小并不是和正文那么适配,许多时候看起来要么大了,要么小了,尤其是碰到大 行的公式,页面编排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了。而LatexX美观的公式混排,统一的公式正文大小,会令你有耳目一新,相见恨晚的感觉。

3:你是否有这样一种经验:当你用WORD写完一篇大一点的含有很多插图,表格和公式的论文交给导师审阅后,导师要求你在某个地方再详细一点,多列一些 数据,多插几幅图片;而在另外一些地方简略一点。这时你不得不插入新的图片(表格,公式),结果一插,把后面的原先排好的版式全打乱了。这样你又不得不重 新排一遍,排好后,检查时,又发现哪个地方公式不对,得重新写。于是用MathType写了一个“体积”大一点的公式,再插入文档中,结果又发现,后面的 版式又莫名其妙地被改动了。又得重新来一遍,气死人了。就这样反反复复,一个本来不复杂的工作耗费了你太多的时间,同时把心情也搞孬(我们念pie,四 声)了。真不爽!
还有在论文中每个图(表,公式)都有编号,当你插入一个新的图时,就打乱了先前的编号顺序,所以你还得一个一个地将先前的位于这幅图片后的那些图片(表 格,公式)的编号手工改正过来。天哪,这又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我这可是科技论文啊?密密麻麻的图片,公式。你叫我如何改啊!而且这还是一遍,说不定 要使一篇论文最终定稿要改N次呢!
现在你是否感觉到已经忍受不了呢?你需要一种解脱。不用怕,不用恼,救星到来啦!Latex,专门解决这个问题。
Latex处理这个问题是基于如下一种机制:
它完全用一种逻辑结构标记符来标记哪里是文章题目、作者,哪部分是摘要,哪里是小节标题,哪里是图片,哪里是表格,哪里是公式,哪里是脚注,哪里是页眉, 哪里需要两栏排版,哪里则只用单栏等等等等。它对每种不同的对像都设计了一个计数器,用来记录这一类型的对象到现在是第几个。比如图片计数器,编译程序在 编译时会按从前到后的顺序寻找论文中所有图片,并且找到一个便给它编一个号(从1号开始依次递增),一直到文章末尾。
利用这种机制,即使在中途又插入了很多新的图片(表格,公式)的情况下,只要它们的逻辑顺序是对的(废话,逻辑顺序不对就是你写论文的水平不够了!), 那么Latex就会重新从头到尾再编一次号,这样前述的那种令人头痛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思想就是把无谓的重复劳动拿给机器处理,机器处理这些小东西来速 度是不用担心的。于是,你被解放出来了!什么是工作效率,这就是!

4: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WORD不太稳定。当你编辑一份含大量公式的文档时,会发现WORD有时会crash,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地消失。这时如果我们的工作还未保存下来的话,那就太不幸了,只有重新输入一遍。而且弄得自己人心惶惶的。
Latex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它是一种纯文本格式,所占用的空间(硬盘,内存)极小。再加上极稳定的编辑器VIM,几乎不会出现crash的现象。

5:从美学观点来看,我实在不敢敬同WORD中的公式佷漂亮这一说法。你去图书馆随便找一本比较有名气一点的外文杂志或外文著作。它们那里面的公式多么 漂亮,整体布局多么赏心悦目。虽然我不敢说那些书全是用Latex编排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WORD中的公式符号不好看。虽然我不敢说那些书全是用 Latex编排的,但我敢说那些书里面大部分都是用Latex及类似的(基于TeX的)软件包编排的。不信,你去比较一下那些书里面的符号和Latex教 材(外面书店有卖的)里面的符号形状是不是一样的。有点使用Latex经验的人一眼就可辨别其中奥秘。
这是什么意思?
对!它意味着,使用Latex,你能用很简单的方法排版出具有专业水准格式的论文和杂质甚至书籍出来!

6:比较现实的是,现在很多国内外杂志,要求寄去的文章按Latex格式排版(可能有些杂志可以接收WORD文档,那你可能又要在茫茫软件海洋中寻找英 文WORD,因为国外根本就没有中文WORD,而你的中文WORD文档在英文WORD中什么都看不出来)。那么会用Latex就更是你迫在眉睫的需要。

Latex就和vi一样,在你对他一点不懂的时候,你总觉得他很难相处,但是在你了解他之后,你会越来越发现他的好。然后会爱不释手,然后会五体投地,然后会――进步:-)



Latex讲解第二章:Latex发行版的版本和使用基本方法

Latex软件的版本
Linux和Windows平台都有各自的Latex版本。Linux下的版本主要是teTex,Windows下的版本主要有mikTex。而中国有 一个比较著名的版本CTeX,它是CTeX中文套装的简称,属于二次开发版本。它是把 mikTex和一些常用的相关工具,如GSview,winEdt,yap等包含在一起制作的一个简易安装程序。并且它对其中的中文支持进行了配置,使得 安装后马上就能处理中文。
GSview是一个浏览.ps(一种打印格式)的工具。
winEdt是一个专为TeX用户设计的编辑器。(但是用过它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个编辑器打开速度太慢,功能难用,字体,界面也不好看。难怪经常被网上的人骂为垃圾)
yap是用查看.dvi格式的一个工具,支持“反向位置查找”功能。(这个用起来还不错)

而Linux下的teTeX,我并没有直接使用。我用的是由CTAN组织制作的一款软件包TeXLive2004(以TE为核心),里面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宏包,文档及查看、转换工具。我们常用到的主要有如下几个:
latex 用于编译.TeX文档(这个是核心)
xdvi 用于查看.dvi文档(这个文档是由前面那个.TeX文档经编译后生成的)
dvipdfm 用于将.dvi文件转换成.pdf文件。

转换成.pdf文件后,就可以方便地与别人交流了。(要知道,pdf格式可是当今世界上的几乎所有较正式的组织的电子档案的首选保存格式呀。比如,AD公司(www.analog.com)的所有芯片的技术资料全是以pdf格式提供)

而据我的使用经验,TeXLive2004安装程序并不太适合中国用户,因为它完全不含有任何一种中文字体(当然,每一款比较好的中文字体都是有版权的),尽管网上有怎样添加的方法,但是要添加起字体来特别特别麻烦――我前段时间一直为此大伤脑筋呢!
于是我将其中的绝大部分东西抽取出来,与我搜集的十三种中文字体(转换后的。注:那些字体那是有版权的,请不要用于商业目的)合起来做成了一个软件包。同 时还对里面的一些配置文件作了修改,使Linux下的用户直接也能使用中文字体了。(我称其为Latex2004完全版,包里面有详细的安装说明文档)

到现在,可能大家会有这样一个疑问:现在软件有了,那该怎样使用呢?而且前面介绍那么多工具。那么用LATEX写论文到底是一种什么流程呢?下面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下面就以一个实例来说明。
第1步:编写好一个.tex文档。并保存。假设文件名取为example.tex,存放在~/work/目录下。
第2步:打开一个终端。输入 cd work 进入到~/work/目录下。
第3步:在终端中输入 latex example.tex 对example.tex这个文档进行编译。通过编译,会生成一个新文件:example.dvi(当然原来那个example.tex文件还在那里,没有消失)。
.dvi文件是“与设备无关的文件”,这里的设备指CPU、显示器,打印机等。这意味着这种格式的文件无论在哪台机器上,无论是怎样的显示器,无论在哪个操作系统上,看到的效果都完全是一样的。
当然,这样一种格式的文件得用专门的工具来查看。Linux下,这个工具就是xdvi。
第4步:在终端中输入 xdvi example.dvi 就可以查看刚才由.tex文档生成的.dvi 文件了。在这一步中,你可以检查你所输入的那些东西是不是都出应有的效果了(当然,这个应有的效果就是你头脑中的预计――所想即所得,就初步体现在这里 了),如果发现有错误的文字或不合适的版面,那么就可以再回到第1步去,修改后,再编译,再查看。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5步:在终端中输入 dvipdfm example.dvi 就会将example.dvi文件转换成为 example.pdf 文件。这时就可以用pdf浏览器查看了。
至此,一篇论文就基本完成了。归纳起来,就是如下步骤:
latex dvipdfm
.tex------->.dvi------->.pdf

下一章,我就将开始正式讲解怎样写latex文档。


Latex讲解第三章:Latex文档的基本结构及基本样式

首先建议大家如果真的有心学,最好是去书店里买本书仔细看看,因为细节知识是非常多的。我这里只能讲解一些概要,不可能面面俱到。

Latex文档的基本结构如下:

文档类型声明
宏包包含区
自定义命令区(全局设定区)
标题区
正文区--------正文
|
-----参考文献

将上述结构翻译成代码即为如下:

%文档类型声明
\documentclass[a4paper,11pt,onecolumn]{article}

%宏包包含区
\usepackage{CJK}

%自定义命令区(全局设定区)
\renewcommand{\baselinestretch}{1.5} %定义行间距

%标题区
\title{ }
\author{ }

%正文区
\begin{document}
....
\end{document}

上述即为Latex文档的基本结构了。大家可能还不十分懂这些命令到底起什么作用,但是根据各个英文单词的含意,应该能够猜测到一些意思了吧。同时,这也展示了Latex一个特点:每个命令都使用完整的很容易懂的英文单词,而不是缩写,所以很明了,学习起来不难。

下面我给出一个英文文档的基本例子。
\documentclass[a4paper,11pt]{article}
\begin{document}
Hello, world!
\end{document}

就这样四行简短的代码,会得到图1的效果。
\documentclass[a4paper,11pt]{article} 用来说明你这篇文章用多大的纸,默认多大的字号,并且文档类型是什么。\documentclass 是命令,是每一篇文章开头必须写的。a4paper 指定现在用A4的纸;11pt 指定默认字体的大小;article 用来说明这篇文档是篇论文(当然计算机是不会认得你要写论文的,只不过它预先定义了一些格式,以article 称呼的这种格式适用于论文,所以就叫它为论文格式了)。
字体大小那个选项一般不行去改动它,不写也行,系统默认为11pt。不写的话就为:\documentclass[a4paper]{article}。写论文一般用A4的纸,当然,与这个选项对应的其它选项还有b5paper 等,可根据实际需要来改变。
而article 这个位置一定不能空。与之对应的参数有 book(书), report(报告), letter(信件) 等。
然后是\begin{document}和\end{document},这也是两个必须写的命令,它们是一对语句,不能只写一个而不写另一个,即必须匹 配。而且在一篇文档中只能写一次这对语句。从这对语句中又可反映出Latex的一个特点:很多语句是成对出现的,而且命令名都是\begin{}和\ end{}的形式。
\begin{document}和\end{document}中间的那个 Hello, world! 就是文章的内容了。你在图1中看一下,是不是在左上角有个 Hello, world! :-)

好了,就这样一个文档就写好了。简单吧。

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这个文档只能处理英文。只要打一个汉字上去,在编译时就会出错!怎么办?
下面我就来详细讲一讲 Latex 是如何处理中文的。

Knuth 在发明 TeX 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还要处理中文字符(以及其它许多亚洲字符)──它发明 TeX 的目的就是为了排版它的巨著《计算机算法艺术》。尽管这样,Knuth 却采用了一种先进的设计思想,从底层留下了扩展接口,并将其全面公开。这样,当时他本人没有实现的一些功能,就可以通过宏包的形式加以扩展实现。这就是为 什么到现在为止 30多年过去了,TeX 在底层还几乎没有改动(只发现两处小错误)。说到这里,确实不得不佩服Knuth,什么叫牛人,这就是。计算机科学家写出的软件与一般程序员的软件就是不 同!

Latex中处理中文,需要用一个叫做 CJK 的宏包(宏包就是预先定义了一些命令及格式的一个文档,学过 C 语言的同学都应该了解的)。
CJK是由Werner Lemberg开发的支持中、日、韩、英文字的宏包。CJK的特点是不需要象CCT那样预处理,支持PDFLatex和Type1字体,因此得到越来越多 中国TeXer的喜爱,逐渐成为中文LaTeX的主流。而我提供的那个包里面就已经含有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已经出现的宏包在那个软件包里面 都有自己的位置)
这个宏包通过一个字符映射表,来实现汉字的处理。讲下去就比较深了,这里暂且说到这么多。

下面我就给出一个处理中文的基本样例。

\documentclass[a4paper]{article}
\usepackage{CJK}
\begin{document}
\begin{CJK*}{GBK}{song}
你好,世界!
\end{CJK*}
\end{document}

生成的效果图如图2 。
下面细细讲解一下新增的语句的作用。
\usepackage{CJK}表示把CJK这个宏包包含进来。\usepackage{ }就是包含宏包的命令。
\ begin{CJK*}{GBK}{song}和\end{CJK*}是中文字符的定界语句。意思就是要想显示中文,就得用这两句把所有中文包含起来。当 然,英文字符在这里面是不受影响的。\begin{CJK*}{GBK}{song}中的最后一项,就是指宋体的意思。(我的安装包说明里面有十三种字体 对应的符号名字。在Latex中使用时就用那些符号名字。)当然,你可以把它改为 kai(楷书), hei(黑体), xihei(细黑), li(隶书) 等等。

比如我将song改为kai,那么将得到如图3的效果。

看,用Latex写中文文档也不复杂吧。这个文档还太小,还体现不出Latex的优势,以后用熟了,写大文档了,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了。

在这里,我要着重强调一下,Linux下的字符编码问题。
现在的Linux基本上都通用UTF-8编码作为其默认编码,这是事实,我们最好不要去改变它,否则很多程序的字体会出理乱码。但Latex无法支持 UTF-8编码(其实可以支持,但是好像要下一个宏包,在我提供的那个里面没有,我也没用过,不会用)。于是我们后退一步,绕过这个问题。在把文档写好 后,只要保存时选定编码就行了。

具体这样来实现:
对gvim来说,把文档写好后。在命令模式下,输入
set fileencoding=GB18030
如果程序提示modifiable if off。那么,可以先输入
set modifiable
再输入
set fileencoding=GB18030
就可以保存为GB16030编码的文件了。这样在编译时,才不会出错。

对gedit来说,把文档写好后,只需要点击保存按钮。就会出现一个保存对话框。如图4 。在此对话框的下面的字符编码中选择GB18030就可以了(没在列表中的话,可以添加)。

由于保存时忘记理性编码而出现编译通不过的情况经常发生,而且还会感觉莫名奇妙。所以大家在发现编译通不过时,首先就查一下是不是编码问题。



Latex讲解第四章:Latex内容总体概观(最后一章)

我写这四篇讲解的目的是因为我怀着这样一种心理:我学习Latex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困难,花了太多的时间,费了太多的精力(买了一本教材但是是很老 的,与当前版本不适合)。我不希望每一个想学习Latex的人因为计算机和教程的原因(网络上也有很多教程,但是大多是英文的,中文的教程都不是很完整, 适用于初学者的不多,而且过滤这些信息要花大量时间)而半途而废或代价太高。因此我觉得自己有义务要把自己的亲身使用经验告诉大家。
由于本讲解只是入门性的介绍,目的是给大家介绍这么一款软件和思想,同时让大家了解基本的操作。故不打算再做更深入的讲解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 靠个人”,要想真正的掌握它,就得由大家自己去找书看,去上网问了。同时,学习这个软件,必须要学会思考。不思考的人永远学不会。

这一章,我就来列举Latex里面主要包括哪些知识。

字符集

文字字符集
数字字符集

环境集

居中
\begin{center}
\end{center}
左对齐
\begin{flushleft}
\end{flushleft}
右对齐
\begin{flushright}
\end{flushright}
列举环境
\begin{itemize}
\end{itemize}

\begin{enumerate}
\end{enumerate}
保持环境
\verb| |

\begin{verbatim}
\end{verbatim}
小页环境
\begin{minipage}{size}
\end{minipage}
诗歌环境
\begin{verse}
\end{verse}

浮动表格环境
\begin{table}
\end{table}

固定表格环境
\begin{tabular}
\end{tabular}

浮动图片环境
\begin{figure}
\end{figure}

数学环境
$ $
$$ $$

\begin{equation}
\end{equation}

\begin{array}
\begin{array}

\begin{eqnarray}
\end{equarray}

10种字号命令
{\tiny }
{\scriptsize }
{\footnotesize }
{\small }
{\normalsize }
{\large }
{\Large }
{\LARGE }
{\huge }
{\Huge }

英文字体命令
{\rm } 罗马字体
{\bf } 黑体
{\it } 意大利字体
{\sc } 小号大写字体
{\sl } 斜体
{\tt } 打字机字体
{\cal } 花体
{\em } 强调型字体

几种数字的格式
\arabic{}
\roman{}
\Roman{}
\alph{}
\Alph{}

命令

文献头命令
标题命令
\title{ }
作者命令
\author{ }
日期命令
\date{ }
页注命令
\thanks{}
\footnote{}

章节命令
部分命令
\part{}
章命令
\chapter{}
节命令
\section{}
\subsection{}
\subsubsection{}
\subsubsubsection{}
附录命令
\appendix{}

使用上面所说的命令,处理一般的文字文档应该没多大问题了。但是一篇文章中还有三个很重要的部分:公式,图片,表格现在我们还没法处理。

下面就来讲一讲。

数学格式命令
很多,这里就不写出来了。我提供的资料中有很多是讲这个的。我这里就举一个例子,让大家见识一下Latex中处理公式的思想。

薛定谔方程
$$i \hbar \frac{\partial}{\partial t}\psi(r,t)
= [-\frac{\hbar^2}{2m}\nabla^2+V(r)]\psi(r,t)$$
此方程效果如图1,怎么样,感觉不错吧。
上面式子中用$$ $$括起来的部分,就是公式的Latex写法。大家肯定吓一跳吧。其实思路很简单,它就是定义了一套规则(如^表示上标,_表示下标,\frac{}{} 表示分数,第一个括号中的是分子,第二个括号中的是分母)和一些特殊字符表示方法,通过这个规则Latex能够实现将一个二维的公式写法化为一维的表达式 写法。这样就便于用文本文件的方式进行存储,并用Latex编译程序进行编译再现。而且这种写法有个好处是很容易扩展。这种思想就需要自己慢慢去体会了。

插入图片
这个需要详细说明一下。
Latex中只支持*.eps格式的图片。因此在插入时,如果不是.eps格式的文件,则首先要用GIMP或ImageMagick工具包转换 到.eps格式。然后把图片放到与.tex文件同一个目录下。(务必注意,我在初学时就是因为不知道把图片放在哪里而浪费了一个通宵)
Latex文档中本身并不包含图片,它是在编译时加载图片。而且在加载时,还可以控制图片显示的长度和宽度。
要在Latex文档中加载图片,必须要包括graphicx宏包。
下面即是典型代码:

\begin{figure}
\begin{center}
\includegraphics[width=10cm,height=6cm]{1.eps}%就在前面括号中写图片名
\renewcommand{\figurename}{图}
\caption{}
\label{}
\end{center}
\end{figure}

这段代码功能是把名为1.eps的图片调进来,放在浮动图片环境中,并居中放置。
\includegraphics[width=10cm,height=6cm]{1.eps}中的\includegraphics 即为调用图片的命令。[]中的参数用于指定加载图片后图片显示的宽度和高度。
\renewcommand{\figurename}{图}用于将其默认的标号(为figure)改为“图”
\caption{}给这幅图片取一个名字或作一段说明用于显示出来。
\label{}中也写一个名字用来标明这幅图片,方便前面或后面的交叉引用。

插入表格

插入表格没有图片步骤多,但也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begin{table}
\centering
\renewcommand{\tablename}{表}
\caption{}
\begin{tabular}{|l|l|l|}
\hline
1 & 2 & 3\\
\hline
8.2 & 7.8 & 12.7\\
75.7 & 152.8 & 249.9\\
\hline
\end{tabular}
\end{table}

这段代码用来生成一个3行3列的浮动表格,并左右置中放置。
\begin{tabular}{|l|l|l|}中的|l|l|l|表示有三列,列与列之间用竖线隔开(共四根竖线)。
\hline表示画一根横线。
1 & 2 & 3\\中,&表示一个单元格与一个单元格的逻辑分隔符。而\\则表示换行。

好了,公式,图片,表格大家都见识过了。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下面就该自己去使用了,多练一练才会熟悉。

好,Latex内容的讲解就到此为止。

学习Latex,除了买本书来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看书,打好基础;
2:要多练习,要多做笔记,善于总结;
3:多思考,因为是“先想才有所得”,才会实现“所想即所得”;
4:有不懂的问题要向周围会的同学多问,如果无人可请教。可以到论坛上去问,那里有非常多的热心人。并且要经常从论坛上收集或摘抄下很好的代码供自己使用。(积累啊)
5:有时不懂的问题用Baidu或Google也可以搜索出来哟。
6:不要怕看英文文档,那里面有最原汁原味的知识;
7: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学会做模板,并且要以做一个完全适合自己的模板为一大任务。尽管网上有很多很好的模板,但是不一定适合你。做好模板以后,你才会 发觉, Latex真的是太好用了,这次论文用的这个模板,无需修改或只修改一小部分就可以供下次写论文时使用。这样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正确率,而且有一个明 显的累积进步过程──这会使你感觉到很爽很充实的。

好了,废话就这么多了。

下面将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如下,我将把它们上传到学生之家或5Come5服务器上。

整理中……



近日去学无涯书店(寓苑公寓下面)逛了逛,发现几本有关Latex的书,现介绍如下:

《排版软件LATEX简明手册》
罗振东 葛向阳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TEX、AMS-TEX、LATEX使用简介》
李勇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Latex2e 及常用宏包使用指南》
李平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Latex 入门与提高》
陈志杰、赵书钦、万福永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Latex 实用教程》(英文影印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下面是一些网站,丰富的信息在那里找吧。

CTEX 网站的网址为 http://www.ctex.org
CTEX 论坛的网址为 http://bbs.ctex.org

Latex(引用)

最近学会了使用Latex,并且今年的First Year Report就是用Latex写的,发现了很多也许有用的小技巧,总结一下。

工具:

我现在使用的是CTex,一个号称支持中文的Latex,不过我现在还用不上中文。该软件免费可下载:http://www.ctex.org/HomePage 里面的WinEdit确实是很好用的。编译的内核是MikTex 2.4,有一点老,不过基本功能都有了。

在linux上,可以使用texmaker,用了用,还是不错的。

一些使用心得:

插入图片。在Latex中,图片是以文件的方式嵌入到文档当中,在转换为pdf或者ps文件的时候才会嵌入到文件中,否则都是单独存在的。插入图片的基本命令:

\begin{figure}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width=0.6\textwidth]{file/vcrouter}
\caption{Internal structure of a VC router}\label{fig:vcrouter}
\end{figure}

\begin{figure}和\end{figure}中间是图片的命令。\centering之后的所有内容居中。 \includegraphics插入图片,width=0.6\textwidth说明图片的宽度为0.6倍页宽,文件名是 file/vcrouter,用latex编译自动搜索后缀为eps的图像,pdflatex编译自动搜索后缀为pdf的文件。\caption说明该图 片的标题,\label给出一个标签,文中则可以使用\ref{}进行连接。插入图片需要加载\usepackage{graphicx}。

插入多幅图片并包含子图的图片:

\begin{figure}[ht]
\centering \subfigure[A bundled-data channel]{
\includegraphics[width=0.30\textwidth]{file/bundleddata}\label{fig:bundleddata}}
\hspace{0.1\textwidth} \subfigure[The 4-phase bundled-data
protocol]{
\includegraphics[width=0.4\textwidth]{file/4phasebundled}\label{fig:4phasebundled}}
\caption{The 4-phase bundled-data protocol}\label{fig:4pb}
\end{figure}

这是一个两个子图水平并列的例子。在\begin{figure}后添加[ht]说明以水平table的形式排布,当然也可以使用tabular,不过麻烦一些。使用\includegraphics需要加载\usepackage{subfigure}。

公式编辑。其实可以使用公式编辑器。MathType 5.0以上,在perferences菜单里的translators选择translate to other languages,然后选择latex。之后,用公式编辑器编辑的公司可以直接用选择和复制放到latex文件当中。

如果公式需要加编号,使用\begin{equation}和\end{equation}就能自动添加编号。不过最好加载 \usepackage{amsmath}。另外,默认公式是居中的,如果需要改成靠左缩进的方式,在\documentclass[fleqn] {firstyearreport}添加这个fleqn选择参数。

参考文献最好使用bibtex管理。管理的软件可以使用Endnote,不过我用的是jabref,一个开源软件,还是很好用的。只要 写上\bibliography{file/reference},这里的file/reference说明参考文献是file /reference.bib文件,所有的参考文献就可以自动加载。关于参考文献的风格,我使用的 是\bibliographystyle{alpha},以作者的第一字母和年代为标号。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参考这个网站:http://www.cs.stir.ac.uk/~kjt/software/latex/showbst.html

图片格式是一个很烦人的问题。最基本的图片格式是eps,尽管现在pdflatex支持pdf和jpeg,png等等,但是我还是认为eps比较好。eps是矢量图,没有图像失真。用eps转换成的pdf放大多少都没有问题,体积也很小。

但是,支持eps的软件并不多。在windows上,我们最习惯的是Visio画图,但是visio对eps基本上没有支持。网上有很多将visio的图转化成eps的图的方法,但是很多都很麻烦。我现在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首先安装一个postscript的虚拟打印机,http://www.adobe.com/support/downloads/detail.jsp?ftpID=1502。然后用visio将图片用postscript打成prn或者ps文件。用CTex自带的GSview打开该文件(没有也没关系,下一个:http://pages.cs.wisc.edu/~ghost/),file菜单中有一个ps to eps,哈哈,自动转换边界,就变成eps文件了,而且是矢量的。

还有一个问题,pdflatex偏偏是不支持eps文件,默认是pdf文件。使用pdflatex时,如果没有pdf文件会报错。有人说使 用\usepackage{epstopdf}可以解决该问题,eps文件会自动在编译时变为pdf文件,但是在windows上的使用结果很糟 糕,eps文件没有自动转换边界,按A4打印,结果很难看。

其实加载\usepackage{epstopdf},就是使用epstopdf命令转换eps文件。但是在windows系统中的 epstopdf命令好像不能自动转换边界,但是linux系统上的epstopdf是好的。所以我建议使用linux系统上的epstopdf命令转 化,是会自动转化边界的。

不过大批的文件一个一个去手动转化还是很麻烦,我就写了一个makefile文件,假设所有的eps文件都在一个文件夹下,那么make all一下,就能自动转化为pdf文件。知道我在说什么吧,呵呵。Makefile的内容如下:

clean:
rm -f *.pdf

eps_file = $(wildcard *.eps)

pdf_file = $(eps_file:%.eps=%.pdf)

$(pdf_file): %.pdf : %.eps
epstopdf $<

all: $(pdf_file)

show:
echo $(pdf_file)

伪代码。伪代码有时候还是要用的,对于复杂的算法,直接写伪代码有时候更容易懂。关于伪代码有一个包algorithms,需要加 载\usepackage{algorithm}和\usepackage{algorithmic},具体用法可以直接看他的帮助,在下载的压缩包中的 doc目录下。下载路径:http://www.ctan.org/tex-archive/help/Catalogue/entries/algorithms.html 忘了说了,所有Latex相关的文件找不到,或者需要最新版,请查询www.ctan.org.

附录。需要插入附录的话,下面的命令会很有用

\appendix
\appendixpage
\addappheadtotoc

\appendix说明之后的内容为附录,\appendixpage将添加一个专门的附录页,\addappheadtotoc将附录添 加到目录当中,需要加载\usepackage{appendix}。不过,一旦附录开始,将不能转回正文。另一种方式可以使用 \begin{appendices}和\end{appendices}在正文中添加附录,参看http://www.tex.ac.uk/cgi-bin/texfaq2html?label=appendix

关于文档中的引用链接和生成pdf的链接目录,只能使用pdflatex。方法是加载\usepackage{hyperref},所有链接自动生成。

关于所有的latex相关的命令,有一本手册(书)http://tobi.oetiker.ch/lshort/lshort.pdf ,好像有中文的翻译版本 http://net.ytu.edu.cn/share/%D7%CA%C1%CF/lshort-cn.pdf

8.18.2008

Intel Mobile Processor Compatibility Guide

Intel Mobile Processor Compatibility Guide

Introduction

A few months ago I tried to perform processor upgrades on a relative's Dell Inspiron 1150. The 1150 had a Socket 478 Mobile Celeron that ran hot and performed poorly. After doing some cursory research I thought I knew what I was doing and bought a Socket 479 Pentium M. Needless to say, it didn't fit. So I did a bit more research and found myself mired in the rather confusing world of mobile sockets. And it took me a while to figure things out. Recently, after reading a few threads concerning processor upgrades, I figured I'd make a guide. It'd be fun. It couldn't be that hard.

So this is my first guide on NBR and while it's more of a chart and may or may not be terribly helpful, it should, at the very least make a reasonable reference for those of you interested in upgrading mobile Intel processors.

About This Guide

This guide does NOT list every Intel mobile processor. Processors older than the Pentium 4-M and associated Celerons have been omitted. Some chipsets supporting the Pentium 4-M, Mobile Pentium 4 and associated Celerons may also be missing.

Sockets

Current Intel mobile processors can fit one of four mobile sockets. These are Sockets 478 (N), 479, M and P. Laptops utilizing Sockets 478 and 479 are no longer being produced and laptops utilizing Socket 478 are becoming few and far apart. All four sockets have 478 pins in flip-chip pin grid array and are in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Processors

This guide lists all Pentium 4-M, Mobile Pentium 4, Pentium M, Core Solo, Core Duo, Core 2 Duo, Mobile Celeron and Celeron M chips. Processors under a particular brand are listed according to core. Each processor entry is followed by its clock speed (in MHz), its L2 cache size (in KB) and its front side bus speed (in MHz). All processors listed under a particular socket are mechanically compatible with that socket.

Chipsets

This guide lists mobile 845, 852, 855, 910, 915, 940, 943, 945, 960 and 965 chipsets. As a rule of thumb, chipset names including a G usually ship with integrated graphics and chipset names including a P always ship with dedicated graphics. Processors listed under a particular brand are followed by compatible chipsets. Each chipset entry is followed by its front side bus speed (in MHz). Not all chipsets listed under a particular brand of processor will be compatible with each and every associated processor.

Compatibility

In order for a particular processor to be compatible with a particular laptop; (1) the processor must be physically compatible with the laptop socket, (2) the laptop chipset must support the processor, (3) the chipset front side bus speed must match the processor front side bus speed, (4) the laptop BIOS must support the process.

This guide does not guarantee compatibility. Laptops are immensely complicated machines and sometimes will not be compatible with a particular processor even if the four aforementioned conditions are met. Sometimes, the opposite will be true. The most accurate way to use this guide may be to find out what WILL NOT work rather than what will work.

Socket 478

Socket 478 supports Pentium 4-M, Mobile Pentium 4, Mobile Pentium 4 HT and associated Celerons based on Northwood and Prescott cores. These chips were produced from 2002 to 2005.

Pentium 4-M

Northwood

Pentium 4-M 1.4 1400 512 400
Pentium 4-M 1.5 1500 512 400
Pentium 4-M 1.6 1600 512 400
Pentium 4-M 1.7 1700 512 400
Pentium 4-M 1.8 1800 512 400
Pentium 4-M 1.9 1900 512 400
Pentium 4-M 2.0 2000 512 400
Pentium 4-M 2.1 2100 512 400
Pentium 4-M 2.2 2200 512 400
Pentium 4-M 2.3 2300 512 400
Pentium 4-M 2.4 2400 512 400
Pentium 4-M 2.5 2500 512 400
Pentium 4-M 2.6 2600 512 400

Chipsets

845MZ 400
845MP 400

Mobile Pentium 4

Northwood

Mobile Pentium 4 2.4 2400 512 533
Mobile Pentium 4 2.66 2667 512 533
Mobile Pentium 4 2.8 2800 512 533
Mobile Pentium 4 3.06 3066 512 533
Mobile Pentium 4 3.2 3200 512 533

Chipsets

852GME 400/533
852PM 400/533

Mobile Pentium 4 HT

Northwood

Mobile Pentium 4 HT 2.66 2667 512 533
Mobile Pentium 4 HT 2.8 2800 512 533
Mobile Pentium 4 HT 3.06 3066 512 533
Mobile Pentium 4 HT 3.2 3200 512 533

Prescott

Mobile Pentium 4 HT 518 2800 1024 533
Mobile Pentium 4 HT 532 3066 1024 533
Mobile Pentium 4 HT 538 3200 1024 533
Mobile Pentium 4 HT 548 3333 1024 533
Mobile Pentium 4 HT 552 3466 1024 533

Chipsets

852GME 400/533
852PM 400/533

Mobile Celeron

Northwood

Mobile Celeron 1.4 1400 256 400
Mobile Celeron 1.5 1500 256 400
Mobile Celeron 1.6 1600 256 400
Mobile Celeron 1.7 1700 256 400
Mobile Celeron 1.8 1800 256 400
Mobile Celeron 2.0 2000 256 400
Mobile Celeron 2.2 2200 256 400
Mobile Celeron 2.4 2400 256 400
Mobile Celeron 2.5 2500 256 400

Chipsets

845MZ 400
845MP 400

852GME 400/533
852GMV 400/533
852GM 400/533
852PM 400/533

Socket 479

Socket 479 supports Pentium M and associated Celerons based on Banias and Dothan cores. These chips were produced from 2003 to 2007.

Pentium M

Banias

Pentium M 1.3 1300 1024 400
Pentium M 1.4 1400 1024 400
Pentium M 1.5 1500 1024 400
Pentium M 1.6 1600 1024 400
Pentium M 1.7 1700 1024 400

Dothan

Pentium M 710 1400 2048 400
Pentium M 715 1500 2048 400
Pentium M 725 1600 2048 400
Pentium M 735 1700 2048 400
Pentium M 745 1800 2048 400
Pentium M 755 2000 2048 400
Pentium M 765 2100 2048 400

Pentium M 730 1600 2048 533
Pentium M 740 1733 2048 533
Pentium M 750 1866 2048 533
Pentium M 760 2000 2048 533
Pentium M 770 2133 2048 533
Pentium M 780 2266 2048 533

Chipsets

855GME 400
855GM 400
855PM 400

915GMS 400

915GM 400/533
915PM 400/533

Celeron M

Banias-512

Celeron M 310 1200 512 400
Celeron M 320 1300 512 400
Celeron M 330 1400 512 400
Celeron M 340 1500 512 400

Dothan-512

Celeron 205 1200 512 400

Dothan-1024

Celeron M 350 1300 1024 400
Celeron M 360 1400 1024 400
Celeron M 370 1500 1024 400
Celeron M 380 1600 1024 400
Celeron M 390 1700 1024 400

Chipsets

855GME 400
855GM 400
855PM 400

910GML 400

915GMS 400

915GM 400/533
915PM 400/533

Socket M

Socket M supports Core Solo, Core Duo, some Core 2 Duo, Pentium Dual-Core and associated Celerons based on Yonah and Merom cores. These chips were produced from 2006 to the present.

Core Solo

Yonah

Core Solo T1350 1866 2048 533

Core Solo T1200 1500 2048 667
Core Solo T1300 1660 2048 667
Core Solo T1400 1833 2048 667
Core Solo T1500 2000 2048 667
Core Solo T1600 2166 2048 667

Chipsets

940GML 533
943GML 533

945GMS 533/667
945GM 533/667
945PM 533/667

Core Duo

Yonah

Core Duo T2050 1600 2048 533
Core Duo T2250 1733 2048 533
Core Duo T2350 1866 2048 533
Core Duo T2450 2000 2048 533

Core Duo T2300 1666 2048 667
Core Duo T2400 1833 2048 667
Core Duo T2500 2000 2048 667
Core Duo T2600 2166 2048 667
Core Duo T2700 2300 2048 667

Chipsets

943GML 533

945GM 533/667
945PM 533/667

Core 2 Duo

Merom-2M

Core 2 Duo T5300 1733 2048 533

Core 2 Duo T5500 1667 2048 667
Core 2 Duo T5600 1833 2048 667

Merom

Core 2 Duo T5200 1600 2048 533

Core 2 Duo T5500 1667 2048 667
Core 2 Duo T5600 1833 2048 667
Core 2 Duo T7200 2000 4096 667
Core 2 Duo T7400 2166 4096 667
Core 2 Duo T7600 2333 4096 667

Chipsets

943GML 533

945GM 533/667
945PM 533/667

Pentium Dual-Core

Yonah

Pentium Dual-Core T2060 1600 1024 533
Pentium Dual-Core T2080 1733 1024 533
Pentium Dual-Core T2130 1866 1024 533

Chipsets

943GML 533

945GM 533/667
945PM 533/667

Celeron M

Yonah-512

Celeron 215 1333 512 533

Yonah-1024

Celeron M 410 1466 1024 533
Celeron M 420 1600 1024 533
Celeron M 430 1733 1024 533
Celeron M 440 1866 1024 533
Celeron M 450 2000 1024 533

Merom-L

Celeron M 520 1600 1024 533
Celeron M 530 1733 1024 533

Chipsets

940GML 533
943GML 533

945GMS 533/667
945GM 533/667
945PM 533/667

Socket P

Socket P supports some Core 2 Duo, Pentium Dual-Core and associated Celerons based on Merom and Penryn cores. These chips were produced from 2007 to the present.

Core 2 Duo

Merom-2M

Core 2 Duo T5250 1500 2048 667
Core 2 Duo T5450 1667 2048 667
Core 2 Duo T5550 1833 2048 667
Core 2 Duo T5750 2000 2048 667
Core 2 Duo T5850 2133 2048 667

Core 2 Duo T5270 1400 2048 800
Core 2 Duo T5470 1600 2048 800
Core 2 Duo T7100 1800 2048 800
Core 2 Duo T7250 2000 2048 800

Merom

Core 2 Duo T7300 2000 4096 800
Core 2 Duo T7500 2200 4096 800
Core 2 Duo T7700 2400 4096 800
Core 2 Duo T7800 2600 4096 800

Penryn-3M

Core 2 Duo T8100 2100 3072 800
Core 2 Duo T8300 2400 3072 800

Penryn

Core 2 Duo T9300 2500 6144 800
Core 2 Duo T9500 2600 6144 800

Chipsets

GM965 533/800
PM965 533/800

Core 2 Extreme

Merom XE

Core 2 Extreme X7800 2600 4096 800
Core 2 Extreme X7900 2800 4096 800

Penryn XE

Core 2 Extreme X9000 2800 6144 800

Pentium Dual-Core

Merom-2M

Pentium Dual-Core T2310 1466 1024 533
Pentium Dual-Core T2330 1600 1024 533
Pentium Dual-Core T2370 1733 1024 533

Chipsets

GL960 533

GM965 533/800
PM965 533/800

Celeron M

Merom-L

Celeron M 530 1733 1024 533
Celeron M 540 1866 1024 533
Celeron M 550 2000 1024 533
Celeron M 560 2133 1024 533

Chipsets

GL960 533

GM965 533/800
PM965 533/800

LV and ULV

Low-voltage and ultra-low-voltage processors are usually soldered to the motherboard and therefore un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socket. You will unlikely be able to remove or replace a low-voltage or ultra-low-voltage processor.

Pentium M

Banias, LV

Pentium M LV 1.1 1100 1024 400
Pentium M LV 1.2 1200 1024 400
Pentium M LV 718 1300 1024 400

Banias, ULV

Pentium M ULV 900 900 1024 400
Pentium M ULV 1.0 1000 1024 400
Pentium M ULV 713 1100 1024 400

Dothan, LV

Pentium M LV 738 1400 2048 400
Pentium M LV 758 1500 2048 400
Pentium M LV 778 1600 2048 400

Dothan, ULV

Pentium M ULV 723 1000 2048 400
Pentium M ULV 733 1100 2048 400
Pentium M ULV 753 1200 2048 400
Pentium M ULV 773 1300 2048 400

Core Solo

Yonah, ULV

Core Solo ULV U1300 1066 2048 533
Core Solo ULV U1400 1200 2048 533
Core Solo ULV U1500 1333 2048 533

Core Duo

Yonah, LV

Core Duo LV L2300 1500 2048 667
Core Duo LV L2400 1666 2048 667
Core Duo LV L2500 1833 2048 667

Yonah, ULV

Core Duo ULV U2400 1066 2048 533
Core Duo ULV U2500 1200 2048 533

Core 2 Solo

Merom-L, ULV

Core 2 Solo ULV U2100 1066 1024 533
Core 2 Solo ULV U2200 1200 1024 533

Core 2 Duo

Merom, LV

Core 2 Duo LV L7200 1333 4096 667
Core 2 Duo LV L7400 1500 4096 667

Core 2 Duo LV L7300 1400 4096 800
Core 2 Duo LV L7500 1600 4096 800
Core 2 Duo LV L7700 1800 4096 800

Merom-2M, ULV

Core 2 Duo ULV U7500 1066 2048 533
Core 2 Duo ULV U7600 1200 2048 533
Core 2 Duo ULV U7700 1333 2048 533

Celeron M

Banias-512, ULV

Celeron M ULV 800 800 512 400
Celeron M ULV 900 900 512 400

Dothan-1024, ULV

Celeron M ULV 383 1000 1024 400

Dothan-512, ULV

Celeron M ULV 353 900 512 400
Celeron M ULV 373 1000 512 400

Yonah-1024, ULV

Celeron M ULV 423 1066 1024 533
Celeron M ULV 443 1200 1024 533

Merom-L, ULV

Celeron M ULV 523 933 1024 533

Postscript

All initial data was gathered from Wikipedia.org and Intel.com, with additional data and corrections provided by NBR members. All comments, questions or concerns are appreciated. Always looking to improve the guide (R10).

Notes on the GL960

08/04/05

As of this update, the GL960 only has official support for Socket P Celerons. Manufacturers, however, have been shipping the GL960 with Socket P Pentium Dual-Cores. The GL960 will certainly work with the following processors:

Celeron M 530 1733 1024 533
Celeron M 540 1866 1024 533
Celeron M 550 2000 1024 533
Celeron M 560 2133 1024 533

Pentium Dual-Core T2310 1466 1024 533
Pentium Dual-Core T2330 1600 1024 533
Pentium Dual-Core T2370 1733 1024 533

As of this update, several board members have reported successful uprades to 667MHz FSB and 800MHz FSB Socket P Core 2 Duos and none have reported unsuccessful upgrades. The GL960 will probably work with the following processors:

Core 2 Duo T5250 1500 2048 667
Core 2 Duo T5450 1667 2048 667
Core 2 Duo T5550 1833 2048 667
Core 2 Duo T5750 2000 2048 667
Core 2 Duo T5850 2133 2048 667

Core 2 Duo T5270 1400 2048 800
Core 2 Duo T5470 1600 2048 800
Core 2 Duo T7100 1800 2048 800
Core 2 Duo T7250 2000 2048 800

Core 2 Duo T7300 2000 4096 800
Core 2 Duo T7500 2200 4096 800
Core 2 Duo T7700 2400 4096 800
Core 2 Duo T7800 2600 4096 800

If you are looking to upgrade a machine with a GL960 chipset, 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at you can use any of these thirteen processors, though once again, compatibility is not guaranteed.

8.07.2008

国外学术类网免费全文网站

【转载】国外学术类网免费全文网站
1.http://adswww.harvard.edu/
The 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 世界最大免费全文网站,超过300,000篇全文
主要学科:天体物理学

2.http://intl.highwire.org/
HighWire Press
-- 世界第二大免费全文网站,超过235,812篇全文
主要学科:生物学、医学

3.http://arxiv.org/
arXiv.org
主要学科:物理、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文件格式以PostScript为主,如

没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可以选择生成PDF文件格式。

4.http://www.cogsci.soton.ac.uk/bb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主要学科:行为科学、脑科学

5.http://www.cdc.gov/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主要学科:医学

6.http://cogprints.soton.ac.uk/
CogPrints
主要学科: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哲学

7.http://www.access.gpo.gov/su_docs/databases.html
GPO Access
美国政府文献

8.http://www.icpsr.umich.edu/index.html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ICPSR)
世界最大的社会科学文献网站

9.http://www.nationalacademies.org/publication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协会等机构报告

10.http://www.cdc.gov/nch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统计报告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统计报告

11.http://www.ncstrl.org/
NCSTRL
计算机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

12.http://promo.net/pg/
Project Gutenberg Electronic Public Library
电子图书,2002前提供10000种全文电子图书

13.http://thomas.loc.gov/
Thomas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的美国国会报告和历史文献

14.http://unesdoc.unesco.org/ulis/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文档

15.http://www.usgs.gov/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美国地质考察报告

16.http://www-wds.worldbank.org/
World Development Sources (World Bank)
世界银行报告

17.http://www.delphion.com/boolquery
Delphion
世界各国专利,可看到前十三页全文

18.http://ep.espacenet.com/
电子图书,2002前提供10000种全文电子图书
欧洲专利局,也可查世界专利